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后,对昆台合作将产生什么重要影响,昆山该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本报记者采访了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特别总顾问宣炳龙,他认为:昆台良好的合作是一茬茬昆山领导干部敢为人先、不懈努力的结果;昆山将继续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做到改革开放不动摇、开拓创新不动摇、坚持发展不动摇。 蛇年新春,昆台合作迎来发展新机遇,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从1985年昆山自费创办第一个工业园区引进台资企业进行对台合作开始,到打造台湾商品进入大陆“第一平台”——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再到获批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台良好的合作是一茬茬昆山领导干部敢为人先、不懈努力的结果,宣炳龙就是这些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日前,记者对话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特别总顾问宣炳龙,重温昆台合作发展历程,展望试验区发展美好未来。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拿到了昆山的第四个‘国’字号,这标志着昆台产业合作正进入深度融合期,这对昆台双方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宣炳龙说,ECFA签署之后,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全新发展时期,深化产业合作成为昆台两岸共同的期待。就台湾方来说,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是实现台商发展利益的内在需求。大陆已经从单纯的“世界工厂”,逐步转变成台商发展的“重要市场”、“研究基地”、“合作伙伴”,甚至是“融投方及投资者”。同时,随着台企转型升级压力的日益加大,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将为台企“二次创业”提供莫大帮助。而就昆山来看,作为两岸交流合作最紧密的重要地区,台资经济是昆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间,昆山已引进台资企业4234家,总投资额521.2亿美元。昆山曾经创造了很多对台经济合作的“第一”、“率先”、“首次”的纪录,创造了两岸经贸合作的“昆山模式”与“昆山经济奇迹”,也确立了昆山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角色。 “在昆山开展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既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和现实条件,又迎合台湾发展转型需求,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宣炳龙说。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是摆在昆山领导干部面前的全新命题和挑战。宣炳龙对此信心十足,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昆山敢为人先,不断克服发展中一道又一道难题,走出了一条“昆山之路”。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昆山人民将继续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做到“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昆山取得的每一项重大实践、每一个主要进步都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二是坚持开拓创新不动摇。昆山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每一任领导都是瞄准目标,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闯出来的。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过程也要求我们广大领导干部敢于承担责任风险,发扬创新精神。三是坚持发展不动摇。昆山人一直都具备超前的发展意识和胆识,从申请国家级开发区、综保区、高新区,到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这都是昆山率先发展的生动体现,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干部更要有闯的精神。 当前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正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深化产业合作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昆山如何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总体政策框架下,承接政策落地,加快推动试验区进入实质性运作?宣炳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昆山应抓住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坚持以贸带产、产贸一体,以点带面、深化转型,在商贸流通、金融创新、产业融合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先行先试,依托海峡两岸(昆山)商贸示范区平台,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承接台湾中南部民生、农产品等产业进入大陆地区,开展两岸中小企业合作。” 宣炳龙指出,ECFA拉开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序幕,其所包含的内容还将不断丰富与完善。ECFA的目标是促进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进一步增进海峡两岸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ECFA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平台,我市应进一步吃透国家赋予试验区的相关政策措施和精神,并结合昆山发展实际继续向上积极争取,将政策细化,使其早落地。创新两岸产业合作模式,消除制约两岸产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摸索两岸经济合作与产业对接机制,除减少贸易障碍、推行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外,要在组织协调、信息沟通、技术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构建合作机制,形成深化两岸全方位合作的机制保障,走出一条两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昆山之路。 (张欢) |